當前位置:公司概況  > 企業沿革
大連城市供水發展史
2019-04-23 15:02:51      

 

大連地處遼東半島最南端,東瀕黃海,西臨渤海,南與山東半島的煙臺、蓬萊隔海相望,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一座集港口、工業、貿易、旅游為一體的、極富魅力的海濱城市。

大連作為東北地區的門戶和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城市供水事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131個年頭的星移斗轉、風雨兼程,有辛酸、有希望、有磨礪、更有無上的榮譽與輝煌。

一、殖民統治下66載緩慢變遷(1879-1945年)

(一)清末初創時期

19世紀末,清政府為了加強渤海灣的防務,于清光緒五年(1879年)十一月九日,在旅順北郊水師營三八里村開始修建龍引泉水源。經過十余年的艱苦施工,修集水池1座,砌筑隧道728米,敷設鑄鐵管道6180米,建造蓄水池、配水池各一座,鑿井18眼,安裝水泵18臺,敷設配水管道8300余米,為旅順駐軍和居民2萬多人供水,日供水量達1500立方米。此舉開創了中國城市供水事業的先河,使旅順口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具有自來水設施的地區。

(二)沙俄侵占時期

1898年,沙皇俄國侵占旅順、大連以后,為了鞏固擴張侵略勢力,開始擴建海軍旅順要塞,在修建港口、船廠、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同時,改造龍引泉水源,興建寺兒溝水庫、孫家溝水廠,擴建配水池、泵站等給水設施,使旅順的供水能力有了提高。1901年,又在大連馬欄河、漢陽街一帶挖水井、建泵站、鋪管道。一年后,使大連市形成約1000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專供沙俄行政區、車站、碼頭、發電廠用水。

(三)日本侵占時期

190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旅大以后,即著手水資源勘察,相繼在旅順、大連、金縣、新金縣開辟水源,興建供水設施。日本帝國主義出于長期霸占遼東半島的目的,在40年中先后進行六期水源工程建設。1906~1910年,鋪設各類口徑管道70公里;1914~1919年興建王家店水庫和沙河口水廠;1920~1926年,興建龍王塘水庫和臺山水廠;1927~1935年,興建大西山水庫和牧城塘水庫;1936~1939年,興建小孤山、凌水寺、老座山水庫;1940年以后,興建北大河、大沙河水庫和三道溝、南山水廠(金縣)。同時,修建廣和街、臺山、石家屯、金家街、甘井子、金縣南山配水池、鋪設422公里配水管網。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旅大地區最大日供水量為6萬立方米。

    大連市被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先后侵占近半個世紀,期間城市供水事業是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而緩慢發展的,具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寶貴而貧乏的水資源幾乎全被殖民者所霸占和利用,市區大多數的勞苦百姓沒有自來水設施,日常用水十分困難,有的到街頭巷尾賣水點買水吃,有的只能用質量很差的井水。

 

二、大連解放后33年穩步發展(1945~1978年)

(一)中蘇共管恢復時期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大連市回到人民的懷抱。從此,大連市城市供水事業揭開嶄新的一頁。1946年4月1日,大連市成立了遼東半島中蘇共管委員會,下設遼東半島水道局管理城市供水。1947年3月,中國共產黨正式向自來水機構派進干部,健全行政機構,發動群眾性生產運動。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培養了大批管理干部和技術骨干,加大資金投入,改造、新建了大量供水設施,改善了布局,增加供量,徹底改變了殖民統治時期只為少數人供水的不合理狀況。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最大日供水量達到8萬立方米,日供水能力比1945年旅大解放前增加2萬立方米,供水人口達到52萬人,用水普及率提高到73%。

(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

    新中國誕生以后,黨和政府對大連市城市供水事業極為重視。周恩來總理1951年到大連時,對大連市城市供水事業給予極大關懷,他親自察看了大西山水庫、廣和街配水池和臺山水廠,為城市供水事業的發展前景指明了方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大連市自來水公司廣大職工貫徹“為人民生活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針,在水源不足、供水困難情況下,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采取開源與節流、新建與挖潛并重措施,積極發展生產,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為生產保證供水。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城市供水能力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為了解決供需矛盾,首先,注重水源開發建設。旅順口是我國北方的軍事要塞,為了保證供水需求,1950年進行了玉旅線給水工程建設,在龍王塘和小孤山水庫之間鋪設口徑600毫米、7公里長的原水管道,將小孤山庫水引到市內,解決了旅順原水不足問題。同時,興建白玉山高位配水池和東卡門水廠,鋪設2公里口徑300毫米配水管線。玉旅線給水工程到1954年全部竣工,共投資450萬元,使旅順日供水能力從0.4萬立方米提高到2.8萬立方米。為了解決大連市內供水不足問題,1954~1955年,共投資440萬元,鋪設從北大河水庫到三道溝水廠口徑900毫米、長22公里原水管道,使向大連輸送原水的大口徑管道由解放前的2條增加到3條,日輸水能力提高到5.4萬立方米。從1965年到1975年,共投資2300多萬元,先后建成革鎮堡、大魏家給水工程,完成大沙河給水擴建工程和三道溝水廠至廣和街配水池輸水工程。為了解決金州地區供水問題,1974~1976年擴建了閆家樓水廠,鋪設北大河水庫至閆家樓水廠口徑900毫米、長1.7公里原水管道和閆家樓水廠至鲇魚灣油港口徑500毫米、長18.5公里配水管道,興建一座加壓泵站和兩座高位水池。使金州地區日供水能力由解放初期的0.2萬立方米提高到2.5萬立方米。其次,大力改造老水廠,千方百計提高凈化能力。20世紀80年代以前,沙河口水廠和三道溝水廠是大連市內兩個主要凈水廠,解放前這兩座凈水廠凈化能力只有11.5萬立方米/日。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在無力擴建新建凈水廠的情況下,公司注重內部挖潛改造,最大限度提高供水能力。
    從1949~1979年,30年時間內,采取改進凈化工藝、改造生產設備、增設配水管道等措施,把兩個水廠的凈化能力提高到20.5萬立方米/日。第三,采取各種措施,積極改善居民用水條件。解放前,大連居住在市內的普通勞動人民家庭根本沒有用水設施,只能到賣水點買水吃;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勞苦大眾,根本吃不上自來水。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改善人民群眾用水條件,一方面積極為吃井水的居民創造條件安裝設備,使他們用上自來水;另一方面有計劃地撤掉賣水點,為集中居住的居民安裝公用栓,以方便居民用水。新中國成立后30年間,大連市城市供水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盡管“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平均日供水量仍由1949年的8萬立方米提高到21萬立方米,用水人口由52萬人增加到91.5萬人,用水普及率由73%提高到97.3%,大連市城市供水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三、改革開放中40年突飛猛進(1978年至今)

 

 

 

 

大連城市供水事業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40年。40年來,大連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方針指引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與此同時,大連城市供水事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適應城市的快速發展,踐行“造福社會、服務萬家”的企業使命,集團公司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保證供水飲水安全,優化供水成本,改善供水服務為總體目標,不斷推動體制、機制、管理、科技創新,城市供水事業的發展呈現出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局面,初步實現了穩定供水、優質供水和可持續供水的目標。在企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都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時,為實現大連全域城市化發展戰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到2017年末,城市日綜合供水能力提高到149萬立方米,供水面積663平方公里,供水人口403萬人,供水普及率達100%。

(一)大力開發水源,原水供應根本改善

為了徹底改變大連市長期嚴重缺水的局面,大連市政府先后投資106億人民幣,大力開發水源。從19754月至198610月,興建了全國矚目的碧流河水庫;從1981年至199710月,連續完成三期“引碧入連”給水工程;從19998月至200310月,完成了城市供水系統改造工程;從20009月至20046月,完成了“引英入連”給水工程;200811月至20177月,完成二期“引大入連”輸水工程,從而保證了大連市的水源供應。

“引碧入連”一期工程:1981年開始興建,1983年底完工,工程投資1.1億元人民幣。主要工程項目有:鋪設管道(口徑9001200毫米)176.8公里,挖掘隧洞9.72公里,新建8座加壓泵站、7座變電所,擴建兩座凈水廠。一期工程竣工后,大連市內的原水供應能力增加了15萬立方米/日。

“引碧入連”二期工程:19884月開工,19903月完工。工程投資為2.47億元人民幣。主要工程項目有:新建凈水廠和原水廠各一座,新建兩座配水池和兩座加壓泵站,鋪設輸水管線(直徑1400毫米81公里。二期工程竣工后,大連市內的原水供應能力增加了23萬立方米/日。

“引碧入連”三期工程:199212月動工興建,199710月竣工。工程規模大大超過前兩期,投資額是前兩期總和的7倍多,高達25.5億元人民幣。整個工程分北南兩段:北段工程主要建設了從碧流河水庫至大沙河水庫長68公里全封閉式輸水干渠;南段工程主要項目有:新建揚水泵站和送水泵站各一座,新建凈水廠一座,擴建一組18萬立方米/日的凈化系統,鋪設兩條大口徑、長距離的原水輸送管道和43.6公里的凈水管道(直徑900毫米),新建兩座加壓泵站和三座5000立方米的高位配水池,新建一套能力為120萬立方米/日的受水設施,新建直徑3001620毫米的86公里市內配水管線。三期工程竣工后,大連市內的原水供應能力比二期工程結束后增加了67萬立方米/日,達到120萬立方米/日。

“引英入連”供水工程:20009月開工,20046月竣工,總投資為20.04億元人民幣。主要工程項目有:鋪設兩條直徑1820毫米、全長110公里的輸水鋼管,使英那河、轉角樓、朱隈子三座水庫聯動向大連供水;擴建了英那河水庫,使庫容由6050萬立方米增至2.87億立方米;鋪設一條直徑1820毫米、全長108.69公里的輸水鋼管,將英那河庫水引到洼子店受水池。“引英入連”工程竣工后,使大連原水供應能力增加到135萬立方米/日。

城市供水系統改造工程:19998月開工,200310月竣工,總投資為6.8億元人民幣。主要工程項目有:新建一座30萬立方米/日的加壓泵站,鋪設一條86公里長的輸水鋼管(直徑1820毫米),新建一座日生產能力為40萬立方米的現代化凈水廠,新建和改造市內配水管道21.8公里。此項工程結束后,城市原水供應能力和凈水輸配能力實現了協調一致,綜合供水能力達到135萬立方米/日。

“引大入連”工程:200811月開工,20177月通水運行,概算投資49.23億元,起點位于鞍山加壓泵站,終點位于瓦房店市東風水庫高位水池,原水供應能力90萬立方米/日。

(二)加快供水設施建設,供水能力顯著提高

為使城市供水不斷滿足大連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大連市全域城市化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從1979年到2017年,市有關部門及集團公司投巨資有計劃地新建、擴建凈水廠,改造地下管網,更新供水設施。

加大供水設施技術改造力度,推進凈水廠新建和改擴建工程。1979年以前有7座凈水廠,日凈化能力僅為28萬立方米。改革開放以后,首先對市內的兩座凈水廠進行擴建和改造,使沙河口凈水廠和三道溝凈水廠的日凈化能力分別由1978年的5萬立方米16萬立方米增加到18萬立方米和28萬立方米。“引碧入連”期間新建了大沙溝凈水廠和青山凈水廠,日凈化能力分別為45萬立方米和7萬立方米;199910月至2003年新建了現代化的沙河口凈水廠,日凈化能力為40萬立方米。近年來,改擴建完成三道溝凈水廠,設計凈水能力60萬立方米/日。新建登沙河凈水廠,增加凈水能力5萬立方米/日。改擴建青山凈水廠,增加凈水能力13萬立方米/日,增加輸配水能力10萬立方米/日,還完成了大沙溝凈水廠濾站和加氯加藥系統改造、沙河口凈水廠次氯酸鈉改造等工程。到“十二五”期末,集團公司綜合供水能力達到149.2萬立方米/日。

加緊實施城市配水系統改造工程。自1998年政府投資對使用50年以上的陳舊管道進行更新改造以來,集團公司每年都有計劃地改造地下供水管網。截至“十二五”期末,累計更換陳舊管道894.7公里,DN100以上輸配水管網總長4907公里。

  (三)保障供水安全,不斷提高供水水質

為市民提供優質、健康和放心的水,始終是集團公司追求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集團公司通過改造凈水廠,運用國內外先進的凈水工藝技術,完善凈化工藝設施和設備,采用新型凈水劑及水處理新技術,更新陳舊供水管道及采用管道防腐處理,全面接收和改造二次加壓泵站并實施專業化管理,改造居民室內舊管網,使出廠水、管網水及二次加壓供水的水質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極大地改善了市民的用水水質,“銹黃水”、“夜來水”現象基本消除。

目前,集團公司擁有通過國家級計量認證并加入了國家水質監測網的水質監測站,擁有高精密水質分析設備及科學細致的監測手段。供水水質始終優于國家飲用水標準。為貫徹執行好國家頒布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新標準,集團公司對執行新標準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攻關解決,并制定了“突發供水水質事故應急預案”。2012年,在全省率先通過了106項水質檢測能力資質認定(計量認證)評審,水質檢測能力居東北地區前列。

集團公司每半年通過新聞媒體公布城市供水水質綜合報告,使社會各界及時了解水質狀況。

(四)推動科技進步,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集團公司領導班子十分重視科技進步,全力實施“科技興企”戰略,大力提倡科技創新,以創新迎接挑戰,以創新促進發展,以創新繁榮供水事業。在培養人才、更新改造設備、技術開發應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確保了安全供水的可靠性。

一是營業管理系統、大客戶管理系統、無線遠程泵站監控系統、無線抄表系統、3M電子標識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固定資產管理系統、GIS系統、供水調度管理系統等相繼投入使用;二是廣泛采用國內外先進的管材管件,管道施工頂管技術、管道不停水施工技術,降低供水管網漏損;三是實施機泵組改造工程,對大沙河、大皇莊、大沙溝等泵站低效高耗能水泵機組及其配套設施進行改造;四是利用壓力水柜、變頻調壓、遠程監控等先進技術對老舊泵站進行技術改造,在全國率先實現二次加壓泵站全面接收。大量先進技術的應用使企業發展向信息化、科學化和現代化邁出了堅實步伐。

集團領導十分注重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才理念。工程技術人員由解放初期的1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幾百人;專業種類由解放初期的幾個擴展到現在的給水、管道、土建、測繪、化驗、電子、電氣、機械、計算機、企管等十幾個;技術機構由解放初期的一個設計科發展到現在的供水管理部、技術開發中心、設計有限公司、總工辦等多個部門。集團公司還有計劃地選派高、中層管理人員和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優秀科技管理人員到國外研修、學習??萍缄犖榈陌l展壯大,科技人員素質的日益提高,為公司的科技進步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開展國內外技術交流與合作。通過派遣研修生研修和國外專家來連開展供水項目研究,使我們接觸了國外的先進供水技術和最新的設備發展情況,技術交流成果,有力地促進了集團公司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009年,我們首次將中日雙方的交流活動拓展到大連市周邊地區,促進了周邊城市供水事業的發展,提高了大連地區整體供水的安全保障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集團公司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使我們的百年老企業不斷煥發青春和活力。

(五)深化改革,供水事業不斷發展壯大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集團公司認真貫徹執行中央關于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指示精神,在深化改革方面進行了實質性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實行體制改革與創新。20003月,組建了大連市自來水集團和大連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設立了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在企業董事會下設專門委員會,調整充實企業董事會成員,并首次在市工商局備案監事會成員。明確參股子公司法人代表退休制度,規定其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應及時辦理退休手續。明確子公司有償使用自來水集團無形資產,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規范企業戰略管理,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

實行內部機構改革。1990年以前,機關職能部門最多達31個,自2000年以來,機關職能部門由處改部,并多次調整、精簡和重組,減少到目前的18個。水廠改為原、凈水分公司,營業所改為營業分公司,使企業的組織機構更加科學合理。

實行人事、用工和工資制度改革。打破領導人員“終身制”和一般管理人員“鐵交椅”慣例,行政管理人員實行聘任制,黨群領導實行委任制;在用工制度上,打破鐵飯碗,實行合同制;在工資制度上,實行崗位技能工資制和職務系數獎金制。以承包經營責任制為基本依據,兌現年終獎金,打破“大鍋飯”的分配形式,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實行多種經營機制。2000年公司改制,輔業部門從公司的主業中分離出來,走上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市場經濟之路。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輔業單位經歷了一個發展、完善、穩定的歷史過程。

擴展供水區域。根據大連城市發展規劃,集團公司在金普新區石河街道設立普灣分公司進行供水經營管理,為發展城市供水事業、做強做優做大集團公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管理水平提高了,生產成本降低了,供水規模擴大了,企業經營和發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六)建章立制,企業管理不斷加強

供水企業的各項管理工作,是確保城市安全供水、優質服務的基礎性工作。集團公司領導班子在深化改革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制度建設,以制度約束人、激勵人,以制度培養人、發展人,以制度強化自來水集團的良好作風,固化自來水集團的改革成果。

1999年至2017年,集團公司先后編制了《規章制度匯編》(包括增訂本1-4)、《企業內部控制手冊》、《應急預案匯編》等,涵蓋了企業管理、供水、營業、安全生產、人力資源等各個方面。

   (七)開源節流,促進企業持續發展

大連城市供水始終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的方針,各級政府、各用水單位高度重視節水工作。大連市自來水集團大力推廣先進的節水技術,充分運用經濟手段,突出重點,狠抓用水管理,收到了較好效果。大連市節水工作成就突出,為全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卓越貢獻,多次被國家評為全國節水先進城市。采用成本控制法和新的承包經營方式,不斷增加銷售收入。參考分區計量對經營指標進行調整,使承包經營更為科學合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經營狀況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工程搶修、檢漏、設備維修、物業管理等工作與子公司實行單項承包,使供水成本及費用逐步下降;加強表務管理,建立重點用戶用水檔案并實施在線監測、水表出戶,試行手抄器抄表,加強戶表檢測,有效查處盜水行為,減少了水資源的流失,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

(八)規范職能,提升供水服務水平

進一步完善供水服務體系,全面提升了供水服務水平和企業在社會公眾的滿意度。一是大力推行新用戶報裝系統,并入駐市行政服務大廳,實現“發展用戶一站式服務”;二是統一客戶服務熱線,實現“客戶服務一個號碼”;三是積極推進居民室內舊管網改造,逐步實現“抄表不入戶、不擾民”;四是不斷完善營業收費系統,通過與郵政、銀行系統聯網,逐步實現“交費不出門”;五是針對《大連市供水用水條例》修改后維修業務量劇增現象,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實施營業維修業務外包,及時解決居民用水問題;六是充分利用“政務公開”、“工作落實年”、“行風熱線”和“民心網”、“民意網”等媒介平臺,通過用戶走訪、用水知識宣傳、市民互動等形式,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增強企業社會認知度,企業誠信服務水平再上新臺階,得到了社會公眾的認可。  

回首往昔,大連城市供水事業的發展凝聚了幾代大連自來水人的汗水和心血,它見證著歷史,也昭示著未來。新一代的大連自來水人,將在集團公司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繼承和發揚先輩的光榮傳統,不忘初心、砥礪奮進、銳意進取、扎實工作,滿懷激情地迎接新挑戰,向人民、向時代交上一份無愧的答卷。

 

 

單位稱謂沿革(1879-2019)
年份 隸屬部門 單位稱謂 下屬主要單位
1879--1896 旅順道臺衙門    
1897--1904 道臺衙門與帝俄陸海軍司令部共管 陸軍自來水班  
1905 日本大連灣海軍鎮守府 陸軍自來水班  
1906 日本關東都督府民政部 旅順水道辦事處  
1907 日本關東都督府 土木課 大連水道辦事處 旅順水道辦事處
1918-1945 日本關東廳民政署 土木課 大連水道事務所 旅順水道事務所 金州水道事務所 普蘭店水道事務所 皮子窩水道事務所
1945 大連市政府建設局 旅順市政府 金縣民主政府 水道科 旅順水道局 金縣水道股 大連水道事務所  西部辦事處 甘井子辦事處 配水所 配水所
1946-1949 遼東半島水道中蘇共管委員會 遼東半島水道管理局 大連水道分局 外線水源分局 旅順水道分局 金縣水道分局
1949-1951 中蘇遠東電業股份有限公司 遼東半島水道管理局 大連水道局 旅順水道局 外線水道局 金縣水道局
1951--1956 旅大市公用局 旅大水道公司 大連水道分公司 旅順水道分公司 外線水道分公司 金縣水道分公司
1956—1981 其間:1956年,隸屬公用局 1959年,隸屬市建委 1962年,隸屬公用交通局 1968年,隸屬市建委 1970年,隸屬基本建設局 1973年,隸屬城建局 1980年,隸屬公用局 旅大自來水公司 57年7月各分公司更名為:大連、旅順、金縣營業所和沙河口、三道溝、大沙河、鑄造、動力等
1981-1985 大連市公用局 大連市自來水公司 大連、旅順、金縣營業所;沙河口、三道溝、大沙河、鑄造、動力、運輸、水表、工程等廠、隊,所等
1985—1990 大連市公用局 大連市自來水公司 中山、沙河口、甘井子營業所、工程處等;旅順、金州、開發區;沙河口、三道溝、大皇莊、大沙河水廠等
1990-1998 大連市公用局 大連市自來水公司 供水公司、金州、旅順營業所、沙河口、三道溝、大沙溝、大皇莊、大沙河水廠等
1998—2001 大連市公用局 大連市自來水公司(2000年3月改制成為大連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 中山、西崗、沙河口、甘井子營業分公司;金州、旅順分公司;沙河口、三道溝、大沙溝凈水分公司;大沙河、大皇莊原水分公司等
2001-2015 大連市水務局 大連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 中山、西崗、沙河口、甘井子(東部、西部)營業分公司,金州分公司,旅順分公司,普灣分公司;大沙河、大皇莊原水分公司,登沙河、青山、大沙溝、三道溝、沙河口凈水分公司
2016 大連市國資委 大連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 同上
2017至今 大連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大連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 同上

 

 

 

 


▲上一條:沒有了
▼下一條:沒有了
訪問人數累計:9735710  人次
一级理论午夜A片中文字幕免费